时间:2022-03-16 09:41:27
作者:汉夫
阅读量:2049
小说体民间故事
一
传说古时候这里是大山连着小山的一片地儿,两山之间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大河的两岸星星点点地因山制宜地散住着一些户家,他们多数靠在大河、小溪里打鱼为生;也有一些人是靠在大河岸滩及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栈道上拉纤为生;还有一些,是靠在山石之间少的可怜的“缝隙”地儿栽种一些橘树营生……
山的对面,有一条从大河里引出的“小溪”,因小溪里的水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河里引出的,不仅清澈而且有点甜,慢慢地,住这里的人们还发现一个秘密,这小溪的水多少还有一些袭人的香气,特别是在大雾天气里,小溪里不断地往外冒着一阵阵香气。久而久之,人们唤这条小溪叫香溪,香溪也越来越“出名”了……住着小溪边上的人们多喝这溪里的水长大,不是在山里农耕,就是好不容易“跑”到山外平地去谋生,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劳作着……
二
由于这一带是大河与山岭地带,峡谷比较多,所以平地就少得可怜。紧挨着香溪南边有不大丁点的一片川塬,由于不断地有些“有能力”的人每年都往外“跑”,也有一些在大河里没有淹死的和在大山上“熬过”冬天阴霾日头的,终于“跑”出去了……找到了那片平地,便聚起来作为理想的目的地,人渐渐多了,这里慢慢便聚集成一个小不大点儿的村落,一些有能力从香溪河边和深山里逃出来了的人家,便聚到这里,算是一个栖息地。慢慢地这地儿便形成了一大村落,一些大户人家、有官府背景的人家的家人,因这里是那个时儿侯王的封地,又离兵爷的驻防近,风水也好,也都住在了这里。故它就成了高山大河边上最好的“川塬”,又不久,它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人唤“乐平里”。
三
大概是公元前325年左右的光景(后世人叫它战国时期),这里——乐平里的一对年青姊弟,也就是姐弟俩,格外引得村落里的人自豪和骄傲,当然这是后话……
话说姊弟俩本是王室公族,自然出生于贵族之家,却因父亲屈章是楚国大将军,于封地丹阳做官,故家人随土,本居官地驻防,却见乐平里大村落人居祥和,且又多众,又居河峽山峦要冲,北屏大山,易守难攻,河之南阴,风和日丽。屈章非一般人等,他一看此乃风水宝地,这地儿将来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他思凡考量之后,于是便把家眷于此安家落脚,生养后世。
……
值得一说的是上面咱说的姊、弟俩又出现了,他们都出落的不仅女貌郎才,姐姐貌美如仙,温良贤淑、聪明达理,且“做得一手好茶饭”;弟弟天资过人,悟性极好,好学上进,自小就嗜书成癖,且常“攀涯石洞读书而忘归”,多与巴山、北屏、东峽的一些野佬们聚集,听其“授经”后自悟道理。
由于他们自幼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知道做人与做官的道理,深明一些事儿和大义,故都乐善好施,同情百姓疾苦,能体察老百姓的生活艰难和困苦,是乐平里难得的好孩子。老百姓每当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好比跟亲人在一起一样。在乐平里,他们的人缘最好,老百姓都拿他们当亲人,把心里话说给他们听,这样他们就成了乐平里最出色最有本事最明事儿最能贴近老百姓的心的人。
……
四
姐姊还是远近闻名的“庖厨”,大家都知道她做的饭好吃,要怎么有味就怎么有味,所以小姐妹们都喜欢跟女嬃玩,跟她在一起,时不时还能学两手,也能回屋头做给阿爷阿妈吃。女嬃做的饭菜比“庖人”做得还要好吃,这一点不仅整个乐平里的人知道,还传到了一些贵族人的耳朵,甚至就连一些牧竖也知晓。当地一些贵族三番五次地去请她,她就是不去。相反,一些穷人家一有点事,她却主动跑来忙这忙那,一阵乐乎,“庖人”的活从未少做。做为“橱役”女嬃做茶饭是没说的,这在乐平里几乎成了老少皆知的事。
一天,弟弟屈平领了几个北屏和东陵的野佬到屋头问学,姊姊女嬃一阵忙碌不止,她们要煮橘茶来招待几个野佬。她和两个小她一点的姐妹橘娃与阿丫伴着一阵歌儿声,乐呵着忙了起来,女嬃指导着她们先从院里橘树上摘了几个快要成熟的橘果,洗去脏污,放于石台上切成小块后,再放于土灶釜中,加几瓢溪水于釜中,盖上釜盖,烧火煮了起来。
女嬃一边忙乎着,一边笑着说:“诸位师傅,一会煮茶就好了!师傅稍等一小会。”
“承谢,承谢!”
“知晓,承谢!”
“承谢屈姜,劳汝了!”
女嬃道:“免谢!”她一边说着一边含羞地忙乎着。女嬃和两个姜女煮了一阵子,好像是橘茶熟了,这时候女嬃又从屋头拿了一丁点甘浆放于釜中,用竹棍搅拌几下,待混匀后又煮了起来,一会功夫,又放些野荼于釜中,就停止了烧火。
橘茶煮好了,她把橘茶用石勺舀到石碗,端于几个野佬和弟弟吃食,嘴里说道“还请诸位师长吃茶!”
弟弟和几个野佬一阵承谢,围拢橘树下的石几旁吃起煮茶来,自然话题颇深,女嬃便和两个姜女回了屋头。只听到屋头外不时响起一阵呵呵的笑声。好似有橘茶的陪伴,话题也带了笑声一般。
五
不仅如此,还有一次,不知是天意,还是女嬃无意中过忘,巧合成全了她“庖厨”之美。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女嬃刚煮着橘茶,赶上弟弟又要进山“石洞读书”,就想起来屋头的荼草已完了,也想和弟弟一起进山再挖些用。她忙着准备一些阿原和自己进山吃的吃食,一阵忙乎,竟忘了刚煮好的一釜“橘果汤”,还在釜中,心想这挖荼草也不知啥时候能回来,这釜“橘果汤”是白煮了,就用水瓢舀到一个石缸中,把盖一盖就忘了这事。待她和弟弟走进山中,她满山“找”的挖好荼草已两几天了,这时的她早忘了那缸“橘果汤”!此时的她遂对弟弟的“石洞读书”莫名其妙地起了好奇之心,想看个究竟。就又忙“找”弟弟起来,又几天后才找到弟弟,一看阿原正在一个石洞的磨涯壁前一心一意地观看着什么,像似读书又像似面壁的样子,她很是好奇,她走上去也看起来。女嬃很早的时候就家学过,是能认识一些字的,她刚开始对一些字看起来很吃力,但慢慢就被字里的记录给吸引住了……
待她和弟弟回到屋头,不知是被一种芳香风味的气味吸引还是这时的女嬃又突的想起来了那舀到石缸里没来得及倒掉的“橘果汤”,她忙走到石缸前,掀起盖子,一阵浓郁的芳香气味几乎要把她熏到,待她清醒一点,很是受那种芳香气味的吸引,就试着用手蘸了一点放鼻子前嗅嗅,也许气味特别好嗅,很诱惑人嗅,她耐不住就把手指放进口中吸允起来,这一下子不得了,她一阵惊奇:一种甜丝丝的,酸爽爽的,心怡不尽的感觉立时袭击全身,还有些令人陶醉的味道,让她一时忘乎所以地吃起手来……
能吃,这坏了的“橘果汤”能吃,这是她清醒后的第一反应。她忙又叫弟弟吃,弟弟也说特好吃,她又唤来姐妹们和村里人,大家都说好吃。这事之后,她又回想这东西是咋做坏了的,先咋的,后咋的,一些日头没问就坏了……之后,她按自己做坏了的法儿又做了多次,有几次都做成功了。慢慢地,她就摸索出了一些做坏“橘果汤”的“窍儿”。她想还要给这做坏的“橘果汤”儿起个名,也不能光做坏了的“橘果汤”儿的叫,这不好听哩,叫啥呢?这也是苦刹人的事,想了一阵子,这做坏了的“橘果汤”有些像醴味,又不像醴味,她想了想,不如就叫“苦醴”或“醴汤”吧。
人类从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物种的新纪元!这就是“苦醴”或“醴汤”的由来。它也是,由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家姐女嬃第一个所造,并代代传承,嬗变革新,基因不老。也很难说,今日的屈姑橙酒怕就是屈原家姊最早所造“苦醴”或“醴汤”的基因传承与革新吧。
……
六
有道是岁月匆匆,日月如梭。虽沧桑也峥嵘,真个是时光一忽儿就是一年,也不知历史过去了多少年。到我们又记起的时候,已时至公元2010年的时候,有屈原家姐、一代食祖、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茶饭庖厨——女嬃所最早发明的“橙酒”,在屈原故里问世!不仅有“橙干白”,也有“橙干红”等,其色其味,还有品牌意涵,都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层级,它一问世,立时惊呆了世人,赢得了一阵阵惊呼和喝彩!
可叹的是,当今的人们是何等的幸运,我们又可喝到两千多年前传承至今的“味道”!一位历史姜女的疱厨之美,可谓,悠哉“橘颂”!悠哉“中华”! 悠哉屈姑的“橙酒” 和“橙茶”!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
七
扯远了,话回正传。我们要说的是女嬃继上次的“橘果汤”做坏了无意间成了“醴汤”或“苦醴”后,又做了多次,终于摸索到了一些“窍儿”。这之后,她又一想,要是叫这“醴汤”或“苦醴”继续坏呢?它还能不能吃?它又是啥味道……因为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她就又和小姐妹们做了多次,可怜的是都没有做成功,不是果汤发臭了味极难嗅,就是连以前的那种芳香气味也没有了,一种怪怪的有些稀饭发馊的怪味,稀汤寡水的,看来不行。她又做了多次,一直都是这几种怪味,也许这条道是走不通的。就在她决定要放弃了时候,她想再做最后一次,不行就不做了,她又开始了最后一次的按做“醴汤”的做法,继续做“醴汤”起来,再让“醴汤”也“坏”起来……不料,一个结果把她惊住了——
她这次想让“醴汤”继续“坏”起来,有了这样一个结果,就是“醴汤”继续“坏”后一段时间,却得到这样一种“汤物”,它稀稀的,虽如“醴汤”一样或差不多的颜色,却没有了那种做坏了的怪味,臭味,味道酸酸的,还多少有一些橘香和甜丝丝的感觉,很让人尝试着去吃它,吃了多次还想吃,似乎有一种欲望似的,让人不舍扔掉的感觉,并老想着它……
接下来,女嬃按着这个“法儿”又做了几次,想不到都成功了。再后来,她就给这酸酸甜甜的“汤物”起了个名字叫“酸浆”,慢慢地在乐平里也就叫开了,并向外传播。
八
这事后,女嬃对橘果越来越有了兴趣。她想橘果太好了,可做那么多的饭食,样样都好吃,样样都不同。脑子不住地就又在橘果上琢磨起来了,她又用“醴汤”加上溪水和磨制的橘皮,再添加一丁点甘浆等,又制做了一种饭食,多是在饭前当汤吃,味道更是诱惑人,就没有不喜欢吃的。她想了半天给这种好吃得饭食起了个名字叫“橘浆”,大家都可喜欢“橘浆”的味道了。
还有几种饭食也是女嬃学做的,味道都不错。如“乌豆橘”,就是先把橘果皮,用溪水洗一下,再用石刀切成碎块,与用溪水泡发好的乌豆一起放到灶釜烧火煮熟,再撒上咸土,就可吃了,味道特美。再有一种就是一种菜了,也可以说是饭食,就是“橘香煮白蟾”,具体也很简单,在白蟾花开的季节,用橘果和白蟾花煮在一起,味道是足足的好,没有人不夸的,老远老远就是浓郁的橘香和白蟾花香的味道……
女嬃能做一手好茶饭,这是远近都知道的,慢慢地她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庖厨,如什么“百果汤荼饭”“跑抓饭团”“米粉饭团”“绿草饭”“咸土饭”“香果饭”“竹节饭”“荷叶饭”“荷叶包饭”“煮大河长虫”“龙抱蛋”“橘果米荼”“煮兽肉”“煮跑抓”“兽肉腌”等,用今天的话说不管是素的,还是肉的,她都都会做,都有味道。
这就是女嬃“做的一手好茶饭”的美丽传说。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望丽]
全部0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2018 农夫国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