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
外形特征
头体长360-660;尾长200-370;后足长80-130;耳长35-55;颅全长75-96;体重1.5-5千克。
狸猫在中国也被称作“钱猫”,因为其身上的斑点很像中国的铜钱。体型和家猫相仿,但更加纤细,腿更长。南方种的毛色基调是淡褐色或浅黄色,而北方的毛基色显得更灰且周身有深色的斑点。图案总是独特的,而且一般由头到肩有4条主条纹,很宽很明显,但到了脊柱就消失了。体侧有斑点,但从不连成垂直的条纹。明显的白色条纹从鼻子一直延伸到两眼间,常常到头顶。耳大而尖,耳后黑色,带有白斑点。两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从眼角内侧一直延伸到耳基部。内侧眼角到鼻部有一条白色条纹,鼻吻部白色。尾长(大约是头体长的40-50%),有环纹,至黑色尾尖。
头骨方面,鼻骨没有外翻;上颌有凹入的喙突,成熟个体的眶后环有时是完整的。中翼骨的宽度大约等于其长度,乳突扁平,接近听泡的表面。P1常常缺失,P2退化。豹猫属的头骨易与野猫(Felis silvestris)混淆,区分这些类型,特别是杂交种是很困难的。豹猫属的上腭中翼骨一般更窄(猫属中,通常宽大于长);眶内宽度更窄(豹猫属的是颅基长16-20%,猫属为19-24%);头骨更窄,颧弓宽度通常小于颅基长的75%(猫属的则更大)。齿式:3.1.3.1/3.1.2.1 = 30。
生态和习性
狸猫的栖息地类型很多,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到黑龙江地区的针叶林。它们也生活在灌丛林,但不栖息在草地和干草原(除边缘区和河滨生态系统),并且在深而连续的厚度超过10厘米的积雪层地区没有分布。可见于茂密的次生林、被采伐地区、人工林和农业区,以及人类居住地附近。曾见于喜马拉雅海拔1000-3000米的地方。
狸猫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野兔、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啮齿类,偶尔也吃腐肉。夜行性,独居,善于攀爬和游泳。在泰国的雄性家域平均为3.5平方公里。常可见成对活动,雄性帮助抚育后代。非季节性繁殖,妊娠期60-70天。平均每胎2-3仔,18-24个月性成熟。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除北部和西部的干旱区,广布于中国。中国有5个亚种:
1)P. b. alleniSody, 1949;海南岛;
2)P. b. bengalensis(Kerr 1792);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四川、西藏南部、云南;
3)P. b. chinensis(Gray, 1837);安徽南部、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陕西、四川东部、台湾、云南、浙江;
4)P. b. euptilurus(Elliot, 1871);安徽北部、北京、河北、黑龙江、河南、江苏北部、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
5)P. b. scripta(Milne-Edwards, 1870);云南北部、四川西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西藏东部。
【国外分布】:从阿富汗,经印度次大陆,延伸到东南亚、俄罗斯和朝鲜。
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未列入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V)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
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
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丛林猫划为Ⅱ级保护对象,禁止丛林猫的捕猎和贸易(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把它置于附录Ⅱ。在其分布范围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应当对本种的保护发挥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应考虑升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
2、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百姓能自觉地爱护这一珍稀动物,杜绝捕杀;
3、开展对猫科动物现状的专项调查。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8-01-12
历史浏览:4007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