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百科

陶器本词条为多义词,与多类属交叉,分属或被包含于:农夫百科农夫文稿农夫物库

添加义项

本词条是多义词收起

———本词条由农夫云物库编制中心规范发布

陶器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pottery;earthenware] 用粘土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于 950—1165°C下烧制而成的物品,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

引证解释

指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兵察帝主院中茶,茶必市 蜀 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陶器1.jpg

起源

甑皮岩首期陶与考古实验

甑皮岩遗址第一期发掘的成型陶器仅有一件,简称“甑皮岩首期陶”,为两片陶器残片,呈敞口、圆唇、斜弧壁的圜底釜;器表灰白色,近口沿部分颜色略深,呈灰褐色;器表开裂,呈鳞片状;口径27cm、高16.4cm、口沿厚1.4cm、胎厚3.6cm。甑皮岩首期陶距今12000年,它烧成温度极低,胎质疏松,遇水易解离,疑似没有完全陶化,历经万年岁月的侵蚀奇迹般留存至今,于2001年重现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甑皮岩首期陶烧成温度进行测定,证实其未经250℃以上温度烧制过。

2001年-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专家多次组织开展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实验。实验显示:按照甑皮岩首期陶的制作工艺,将天然泥土与砸碎的石英石颗粒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适量水充分揉练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裂性的坯料,用其捏塑而成半圆头盔型、与甑皮岩首期陶基本一样的 “泥塑器”,仅需数日晾干,不用烧制就可用于烧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开裂。

陶器考古新发现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考古专业机构联合出具《综合意见书》,形成关于“陶雏器”研究成果的综合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专业机构一致认为:甑皮岩首期陶属于甑皮岩先民使用“双料混炼”技术制作成的“陶雏器”;甑皮岩首期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陶雏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是陶器的雏型,是陶器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对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双料混炼

“双料混炼”是指利用一种自然泥土与另一种材料(土壤、石料、贝壳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适量水互相羼和,经过一定方式混练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炼能力的坯料,用其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甚至炼而不裂的工艺

陶雏器

“陶雏器”是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通过一定方式成型,未经烧制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烧不开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断经受火烧并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夹砂泥塑器。

桂林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应该是陶器从无到有的中间产物。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考古成果中,最缺乏的就是陶器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中的考古标本,中国已有10多处遗址发现绝对年代超过10000年陶器标本,但经科学测试、确定烧制温度不超250°C、而且已经成型的考古标本目前只见于甑皮岩遗址,可以说是填补了陶器研究史上的空白,这是我国陶器考古首次发现陶器起源过程的考古标本,是陶器考古的新发现。

历史

早期陶器的制法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可能。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或沟窑,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热层,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陶器.jpg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境内发现的陶器:(下图)维斯特尼采爱神。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 。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baid period))发明,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还能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办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令日本陶器的发展。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

16世纪晚期,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

现代陶器的发展

在19世纪后期,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

塑形方法

坯体的不同特性

要制成陶器首先要把坯体转变成需要的形状,再在窑内加热至高温,从而促成永久改变的反应,包括增加强度、硬化及固定形状。根据地区不同,陶艺家所使用的黏土性质也不同,这样常常有助制造出有本地特色的陶器。在黏土中混合其他矿物去达至特定目的亦是一种常见做法。例如在烧制后多孔性微高的坯体常会被用作制造土器或赤土陶器花盆。

坯体的搓泥及晾干阶段

在大部分塑形过程之前,在坯体内的空气需要首先移除。以上称为除气法,可以透过真空泵或以人手搓泥完成。搓泥可以有助平均分布坯体的水分。在坯体经过除气及搓泥后,它便以众多的技巧进行塑形。在塑形后经过晾干再作烧制。晾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皮革硬度"指的是坯体约有75-85% 干的阶段。修边及加上手柄通常会在半干湿的阶段发生。"骨干"则是指坯体达到一个水分接近或等于0的阶段。未经烧制的物件会被称为"生陶器"。

陶艺家最基本工具是他们的手,但亦因为陶器制造历史的长期演化而发展出其他附加工具,包括陶轮及转盘、塑形工具(拍板、垫石、泥抹)、滚筒工具(轮盘、泥板机、压辘)、切割/镂空工具(刀、开槽工具、布线)及修整工具(磨光石、木锉、麂皮)。

手工或手筑

这是最早、最个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陶器可以利用盘绕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体球状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种互相组合再用手去构成。部分手筑器皿常常会用泥浆或泥釉(松软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结合起来。手筑是一个缓慢及比拉坯更平缓的方法,但它会给陶艺家对陶器的大小及形状有更高程度的控制。虽然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陶艺家来说,要制作一模一样的手工陶器并不困难,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复性令它作为精确制造合适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为适当。部分陶艺家认为手工制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但亦有其他陶艺家认为拉坯陶艺的自发及直接性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陶轮

把黏土球放在转盘中心上,称为轮头,陶艺家以棒或脚力推动(脚动拉坯机或踏板轮)或可变速的电动机。通常一个称为拉坯底板的胶制、木制或熟石膏制的碟会放在轮头上,接着黏土球会抛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轮头上,这样做可以使成品与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变形。

在拉坯的过程中,陶轮会高速转动,而黏土球被按、挤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为一个空洞形状。第一步往下及往内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转对称,是需要掌握的技术中最重要及最困难的;接着步骤依次序为"开孔",即在黏土球中制造出中央的空洞;"铺设地板",即在器皿中制造平坦或圆形的底部;"投掷"或"拖拉",即把外壳靠拢及塑形至相同阔度;"修整"或"翻转",即移除多余黏土去修整形状或制造脚部。

陶轮虽然通常会用作制造个别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来大量生产。陶轮制作需要陶艺家有一定的技术,但一个熟练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制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样的碟、花瓶或碗。因为陶轮本身与生俱来的限制,它只可以用为制作在一个纵轴上径向对称的陶器。这情况可以用压印、膨胀、雕刻、制作凹槽、琢面、V型切开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视觉上更为有趣。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会利用手工技巧再进一步以加上手柄、盖子、脚部、壶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

旋压成形法

方法在陶轮上进行,令陶器固定形态所需的时间减少。覆旋压是把塑形工具与石膏模上,仍然在建构中的黏土块接触的方法。覆旋压工具塑造一面形状而石膏模则塑造另一面。覆旋压只会用作制造平面陶器,例如碟,但另一技巧仰旋压则会用在空心陶器,例如杯。覆旋压与仰旋压至少由18世纪开始已经用作陶器的制作。在大型工厂制作中覆旋压与仰旋压通常会自动化,令一些半熟练工人可以进行操作。

辊头旋坯机

此机器用于在转动中的石膏模上对陶器塑形,如覆旋压与仰旋压一样,但有一个转动的塑形工具而非固定的。此转动的塑形工具是一个浅锥体,与陶器有同等直径,形状造成和成品的其中一边一样。陶器用此方法便可以依靠相对缺乏技巧工人在一分钟制成十二件的速度下工作,而这速度与成品的大小有关。辊头旋坯机的使用如今在全球工厂已经是十分普遍。

冲压机

这是一个塑造餐具及装饰器皿的工业过程,方法是挤压一团预备好的黏土进入由两个有孔模具组成所需形状的空间。在加压后,会从有孔模具注入压缩空气去释放已成形的陶器。

干压法

方法把半干及粒化状态下的黏土压入一个模具。有高压水泵入的有孔压铸模把黏土压入模具。成为粒状材料的黏土由喷雾干燥制成,其制成品既幼细且具流动性,水分在百分之五至六之间。此方法制造瓦片中被普遍采用,而碟的制造亦慢慢转用此方法

铸浆成形法

铸浆成形法常用在大量生产陶瓷上,亦最适合用在不能用其他方式塑形的陶器上。把水与坯体混合后制成泥釉,再倒入高吸水性的石膏模中。泥釉的水份吸入模中,留下一层坯体包裹内部表面及形成内部形状。多余的泥釉被倒出模外,接着模会被打开,其内里的物件会移走。注浆成型在浴室用品的制造中十分常用,而它亦用于制造细小的工艺品,例如复杂精细的雕像。

加釉及装饰

陶器可以有很多方法装饰,包括:

釉下彩,在很多青花瓷都有使用。釉中彩、釉上彩、搪瓷。

添加剂

添加剂可以在陶器形成前加在坯体里,从而在烧制后达至预期效果。粗糙的添加剂如耐火砂有时会用作给最后成品一个需要的质地。鲜明颜色的黏土及耐火砂有时会用作给已完成的陶器制造花纹。着色剂,通常是氧化金属及碳酸盐,会个别或组合加在陶器上制造一个理想的颜色。可燃粒子可以与坯体混合再压在表面上去制造理想质地。

玛瑙纹饰陶器

玛瑙纹饰陶器,因为它有多层或多带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而令人联想起石英矿物玛瑙。玛瑙纹饰陶器由混合数种不同颜色的黏土制成,但其混合的程度不是不能分别两者。陶器有一种独特的纹理或斑点外表。"玛瑙纹饰陶器"此名词在英国形容此类陶器;在日本则用"neriage";而中国自从唐朝就已经制造此类陶器,称为"大理石陶器"。选择黏土制造玛瑙纹饰陶器需要精心的考虑,因为使用的黏土一定要有吻合的热运动特性。

捆边托底法

方法利用手或机器在碟或杯子边缘加上一绦一条的颜色,通常陶艺家会在陶轮上使用此技巧

挤光加工

陶器在烧制前表面会被木制、铁制或石制的工具挤光加工,令烧制后的陶器成品仍然保持着光泽。要制成一个有高度光泽的陶器,有两种可能,一是使用幼细的黏土;二是在成品半干及缺乏水份时进行挤光,但陶器在此时十分脆弱,所以弄破陶器的危机很高。

化妆土

这是一种泥釉,主要为白色或奶油色,通常在烧制前涂在陶器表面上。其目的通常为装饰性的,但亦会用为掩盖黏土中不理想的效果。化妆用泥釉可以用上油或浸泡形式加上,令涂层可以均匀及平滑。陶艺家由史前时期已经使用化妆土直到现代,有时亦会与五彩拉毛粉饰组合,一层化妆土会被刮走去显示出底层黏土颜色。足够细心的话可以在一层涂层上加上第二层不同颜色的涂层,再切开第二层涂层去显露出内里涂层的颜色。在此使用的化妆土通常包含不少硅土,有时会接近陶瓷釉面的成分。

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转移印花或是贴花釉法。此方法主要利用来把设计加在工艺品上。平版印刷包括三层:颜色或图像,此层构成装饰设计;面釉,一个清晰的保护层,可能包括一个低熔点玻璃;底纸,为设计透过丝网印刷或平版印刷技术印刷的地方。在众多能够转移设计而且能够移除底纸的方法中,部分适合在机器应用。

以金作装饰用在部分高质素的陶器中。

它的应用方法有多种,包括:

纯金── 金粉悬浮在精油中,与助熔剂及汞盐增塑混合。它可以在绘图技巧中应用。从窑中拿出来时并无光泽,需要挤光来显现出其全部光泽。

酸金── 一种在1860年代早期在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美敦有限公司的工厂发展以金作装饰的方法。上釉的表面在加上金前以稀释的氢氟酸蚀刻。此过程需要高度技巧,亦只会用在最高级的陶器上。

亮金── 包括硫树脂金溶液、其他金属树脂盐及助熔剂。此名来自从窑中拿出来时不用挤光的装饰外表。

淡菜金── 是一种金装饰的古法。它利用金叶、糖、盐与陶器摩擦,接着洗走可溶解的东西。

加釉

釉料是一种加在陶器上的玻璃状涂层,其主要目的包括装饰及保护。釉料的成分分别很大,但通常包括多种材料的混合,而那些材料一般情况下会在窑中比其覆盖的陶器在更低的温度烧成。釉料其中一种重要的功用是令陶制容器可以防止水及其他液体渗漏。釉料可以利用擦上黏土、喷洒、浸泡、拖曳或刷上一层由釉料及水组成的泥浆薄膜等方法加在陶器上。刷上釉料的方法倾于给予一个不均匀的涂层,但与装饰技巧一样有效。在烧制前后的釉料颜色可以有显著改变。为了防止加釉陶器与窑中设备在烧制中途黏在一起,一种方法是把一小部分例如脚部不上釉,或是以一个特别耐火的靴刺状物作支撑。它们会在烧制后移除。有时在窑中会进行特别的上釉方法。其中一种例子是上盐釉,食盐会加入窑中形成一种杂色的橙皮质地。除了食盐外其他物质亦会加入窑中,包括硫黄。在柴窑中燃料中的煤灰可以在陶器表面制造出灰釉。

烧制过程

温度及时间

烧制为坯体造成不能逆转的改变。只有在烧制后工艺品才能称为陶器。低温烧制陶器的改变包括烧结,即坯体中的粗粒子在互相的接合点熔合在一起。在瓷器的情况,用了不同的物质及较高的烧制温度后,坯体的物理化学及矿物学上的性质有大幅的转变。在所有情况下陶器在烧制后都会被永久硬化,而烧制方法一定要与其使用物质配合。一个粗略的建议是土器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石器约在1100至1300℃之间;瓷器则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所以窑中的最高温度通常会维持固定至一定时间去"浸泡"陶器,以达至陶器坯体所需的烧成。

窑中大气情况

在烧制期间,窑中的大气情况可以影响陶器成品的外观。透过容许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氧化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透过限制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还原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夺走。以上因素可以影响烧制陶器的外观,例如部分包含铁的釉料,在氧化环境中会变为棕色,而在还原环境中则会变为绿色。窑中的大气可以调整至做成釉料的复合反应。

燃料的选择

利用燃烧柴、煤及汽油或利用电力可以为窑加温。当使用燃料加温时,煤及柴可以为窑带来烟、煤灰及灰烬,可以影响未受保护的陶器外观。因为以上原因利用煤及柴烧制时,在窑中的陶器会用火泥箱,即一个有盖的陶瓷箱保护。现代用汽油或电力运作的窑比起古老的烧柴或烧煤的窑较干净及较易控制,同时烧制所需的时间亦会较短。当西方应用了传统日本乐陶器的烧制方法时,陶器会在还热及被灰烬、纸或木屑闷住时由窑中移走,令陶器外观有一种独特的碳化效果。此技巧亦会在马来西亚使用来制造传统的拉布沙用。

陶器与考古学

陶器的耐用特性

对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来说,陶器研究有助提供资料去窥见古文化的情况。陶器既耐用又脆弱,从即使其他耐用性较弱的工艺品已经完全腐败至无法辨识,它们仍然存在可以看出其高耐用性。与其他证据组合起来,陶器工艺品的研究对于制造陶器及掌握陶器技术的社会的组织、经济情况及文化发展的理论发展有帮助。陶器研究亦有助推论出有关文化的日常生活、宗教、社区关系、邻舍态度、世界观及对宇宙的理解。

陶器年代的考证

陶器对于年代学是确定无文字文化的年代的必须品,而同时亦对考究历史文化的年代有帮助。主要由中子活化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令黏土的来源可以准确确认,而热释光测试则可以估计出陶器最后的烧制日期。透过考证史前烧制后陶器的碎片,科学家得出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黏土中的铁物质与在烧制当时的地球磁场有相同的状态。

各国陶器

希腊:

希腊的陶器因应不同时代而有很大的转变。在新石器时代希腊的陶器称为"彩虹陶器",主要由红色及黑色混合在一起。而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塞斯克罗陶器",由红色及白色组成几何图案。而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由黑色及奶油色组成的螺旋图案。明洋陶器则在青铜时代早期出现,完全由灰色组成。到了青铜时代后期,希腊陶器上出现了设计图案,主要以黑及红色在奶油色底色上加上图案。期后因为希腊占据了克里特岛,而令希腊陶艺家吸收了米诺斯文明而在设计中包含了海洋生物的图像。在希腊黑暗时代的陶器则完全缺乏任何的设计,及完全不使用陶轮,令陶器倾向一侧。"原始对称"风格陶器在接着出现,其特色是在陶器上有很多圆形图案。在后来出现的"对称陶器"中,陶艺家会在器皿的每寸加上线。其中较有特色的如在科林斯会在陶器上绘上西亚神话生物,在雅典则会在陶器上希腊神话,特别是伊利亚特。雅典很多的陶器会被作为陪葬用途。在古风时期(,希腊陶器上的希腊神话图像由剪影图案作主导。期后以剪影图案的风格被以黑色为底色榇托出红色的图案所取代,称为红彩陶器。接着希腊的陶器制作便因为不明原因而完全停止。

伊斯兰:

伊斯兰陶器的前身是阿拉伯陶器,当时陶艺家开始使用含属的釉为陶壶上色。玻璃釉在阿拔斯王朝兴起,用作模仿中国的白陶瓷。期后陶艺家不停尝试在一层釉上加上另一层釉,及烧制陶器多于一次。因为蒙古占领了中亚及中国令伊斯兰世界有更多接触中国陶器的机会,从而令西亚地区模仿了其用色及模式。

中国: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国南方可能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1962年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6875±240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来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 在中国,彩陶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被发现,主要包含水壶及碗等。一开始它们上面纯粹为红色,但陶器上渐渐有独特的符号,称为半坡陶符,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此后在临近各省也发现了类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龙山文化中,出现了黑陶,这是中国制陶工艺的一次高峰。 在商朝,有理论认为是当时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带来陶轮的技术,令陶器量产化。在周朝,以陶轮制作的陶器会以更高温烧制,令其硬度增加,同时亦会使用绿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马俑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时陶器的描绘主题由动物转变为人。在汉朝,陶器的描绘主题由为佛教的传播而出现了佛的形象。到了唐朝,中国出现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时亦出现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为当时艺术精华的代表。到了宋朝,因为瓷器技术开始成熟令中国的陶器的辉煌被瓷器完全盖过。此后中国的陶瓷器重点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壶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的陶器工艺仍然有非常高的水准。

日本:

日本的陶器初期由圈状黏土再加上以手按压的绳子图案,并在空旷地方烧制而成。在7世纪未唐三彩传入,日本融合了本身文化仿制唐三彩创造出"奈良三彩",主要用于宗教用途如宗教仪式。在桃山时代千利休的推动令日本陶器在茶具方面出现很多珍品。到了近代,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民艺运动"令日本陶艺界人才辈出,陶艺家如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陆续涌现,令现今日本陶艺对世界陶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

因为其大量的陶器工厂,或通俗来说称为"陶器银行"的关系,英国城市特伦特河畔斯托克被称为"陶器"。它是最早的现代工业城市之一,早于1785年已经有200间陶器生产商及聘请了20,000位工人

陶艺家亦是当地足球会史笃城足球会的绰号。

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写了一首有关希腊古瓮的诗《希腊古瓮之歌》。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3次

最近更新:2017-11-17

历史浏览:2649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标签:语言 , 字词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无比快乐!

感谢阅读与分享本词条,每一词条都是您赢得财富和建造知识大厦的一块砖,一块块砖的堆砌必将成就卓凡不俗的您。欢迎收藏并拥有本文,请注册农夫大学网成为VIP会员,免费分享与下载,另有更多惊喜等着您。

做农夫大学网版主,参与相关活动,尊享农夫国积分计划福利,分享更多快乐与幸福,还有众多幸运实惠不恰从天而降被砸中机会,快来参加哦!

各类实用文档、海量文稿、上万册电子书,在线阅读与下载

成为农夫大学网VIP会员免费阅读与下载

云物库 - 陶器

所需农夫币:1.00元RMB/NFB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无比快乐!

各类实用文档、海量文稿、上万册电子书,在线阅读与下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2018 农夫国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