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曲
基本定义
在戏曲中的含义
戏曲音乐名词。 乐曲结构名。 若干乐曲成套的组合。 中西音乐均有套曲形式, 但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 套曲是大型曲式的主要形式。 连曲体的套曲被称为套数。 即由同一宫调或同一笛式的若干曲牌相连成套, 有起有讫。 借用其它宫调的称为借宫或犯调。 南北曲分别组套, 但也另有南北合套形式。 散曲的套数又称散套。 板腔体的套数则被称为成套唱腔, 一般均为同一腔系的各种板式联缀组成。 传统套曲的显著特点, 是遵循节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 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
套曲:包含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特点
传统套曲的显著特点, 是遵循节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
曲式
套曲
联合两个以上具有统一艺术构思的对比乐章,即构成套曲曲式。这里,“统一艺术构思”表明各组成乐章间的联系;“对比”表明它们之间体裁性格的不同;“乐章”形式则表明它们各有完整的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应用在器乐中的套曲曲式主要类型有组曲、奏鸣曲和交响曲。应用于声乐中的套曲曲式主要类型有清唱剧、康塔塔和组歌等。就乐章间的组合原则来说,组曲(器乐的或声乐的)是建立在各乐章间对比并置的原则基础上的,乐章数目一般比较多。奏鸣曲和交响曲至少包括用奏鸣曲式写的某一乐章──通常多为第1乐章──在内的,并且具有内在发展逻辑的套曲曲式,通常包含3~4乐章。
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和康塔塔大多包括以合唱为主及重唱、独唱等。
套曲曲式也可与一些独立的曲式相结合,形成混合套曲曲式。F.李斯特的《 b小调钢琴奏鸣曲》就是与奏鸣曲式相结合的单乐章混合套曲曲式。B.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2首)是自由处理的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的混合,它的各个插部也具有套曲曲式中各乐章对比并置的性质。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将一些有标题的单个曲牌或小曲连接在一起演奏或演唱的联曲,亦属套曲形式。但从乐曲大多短小而不能分开独立演出的情况来看,又更加接近对比集成曲式。这种联曲常采用一定速度或板式的对比组合原则,例如“散—慢—中—快—散”或“慢—中—快”等等。
代表作品
套曲——代表曲目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左权“大腔”,流行于左权一带。其曲调优美,结构严谨,形式完整。有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
兴县“昆曲”,是当地俗称,并非戏曲形式的“昆曲”,是流传在兴县一带的一种民歌坐唱形式,内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
离石“弹唱”,流传在离石、中阳、柳林、方山一带的大型民间演唱,所唱曲调大都是明情小曲或当地小调。《审录》是其代表性曲目,由近二十首曲调组成,内容是歌唱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要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根据各地民歌音乐色彩的不同,山西大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
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总结
总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山西民歌,象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山西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今后它仍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随着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而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7-11-28
历史浏览:2836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