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
简介
A、银为贵金属之一,符号Ag,英文为silver。银为银白色,相对密度10.49,熔点(961℃),不溶于碱和大部分有机酸,易溶于硝酸及热硫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化合后变成褐色Ag2S。925银是92.5%的银加入7.5% 的铜及其它合金,使得银的硬度和光泽都有所改善。
B、白银的成色,用千分数表示。足银:含银不小于990‰,印记为足银或S990、银990。
C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占0.07ppm,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的自然银存在,但主要是化合物的状态。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1
D 银矿主要有辉银矿,其次是角矿,也有自然银。由银矿与食盐和水共热,再与汞结合为银汞齐,蒸去汞而得银。或由银矿以氰化碱类浸出后加铅或锌使银沉淀而制得。
925银:含银不小于925‰,印记为S925或银925。
区别:925银(sterling silver)为银饰的国际标准,因为硬度增强,所以主要用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的时尚银饰品,而足银相对较软,不适合镶嵌宝石或精细款式,一般用于制作传统的童锁童镯和老人手镯等。
在国内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品牌加盟是受了网上银饰批发火爆的刺激。
加工工艺
錾花、镂刻技术:这是一种中外常见的金银加工的古老的技法。将金银锤薄,再用錾子錾镂出浮雕的效果,或錾上丰富的纹饰。一般来说,面积越大,表现出来的效果越丰富。
熔融法:此技法在欧洲较常见,仅用于白银制作。方法是利用白银均匀快速导热的物理特性用火吹,将薄银片加热到即将熔化的时刻,撤去热源,银片上就产生出均匀的折皱。用这种材料制作的首饰装饰效果很强,极有自然的韵味。另有一些熔滴状效果的饰物,用白银制作也远胜于黄金,非常有韵味。
日本木纹金属:主要材料也是白银,制造技法非常有趣,艺术性和装饰效果都很强。办法是将纯银及不同 含量的铜银合金、镍银合金、铜、黄铜、红铜(有时也用少量的黄金)等,层层重叠焊接,然后经揉搓处理,再展平,金属表面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肌理效果。
乌银镶嵌技术:这是一种用于白银的合金装饰技术。这种技法在中东、俄罗斯、泰国都广泛使用。乌银首饰是用錾花或錾刻的白银设计做底,然后在花纹中填充纯黑色的铜银铅合金,经抛光露出白银的纹样,黑白对比强烈,显露出十二分的端庄。
白银优势
A、白银饰品款式丰富,价格适中,能够紧跟流行时尚,便于与服装搭配。
B、白银首饰克服了其它贵重珠宝首饰高价格和人造工艺首饰低价值的两大劣势,将物美价廉,款式精美,精工细作,品味高雅集于一身,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形成新的时尚流行潮流。
分类
按品种
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耳饰包括:耳钉,耳环,耳线,耳吊。
项饰包括:项链,吊坠,项圈。
手饰包括:戒指,手镯,手链。
足饰包括:脚链。
服饰专指服装上的饰物,包括领花、领带夹、胸饰、袖扣。
按工艺处理
基本上分为亮银、原色银(手工银)、泰银等三大类。其中又分为镶嵌宝石的镶嵌类和不镶嵌的素银类。
亮银:通过在银饰表面电镀铑或其它电镀材料,而使银有白金一样的光泽,并使银与空气隔绝,只要不破坏镀层,可以使银饰更长时间不氧化,银饰工艺。
原色银:银本身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并通过半手工或全手工的工艺制作,使银饰有朴实自然的风格。
泰银:复古风格的银饰,通过人工硫化,使银饰氧化做旧,此类银饰风格更加个性,突出了银饰自己的风格,与黄白金首饰明显区分开,款式多样,既有高贵典雅型的,也有休闲个性型的,受到很多时尚人士的喜爱。因东南亚国家此类工艺成熟,因此俗称泰银。
按镶嵌宝石
主要根据镶嵌的宝石不同而分类,一般镶嵌的宝石主要有:锆石、石榴石、玛瑙石、水晶石、马克赛石、绿松石、琥珀、贝壳、陨石等。
按银的含量
925银
是指含银92.5%的银,在国际标准上被公认为纯银标准。100%的银较软,制作时不能成型,不便做成银饰,而且比较容易“氧化”,俗称“变色”。
素银
925银外镀外镀白铑(行业上称白金),能够最大可能的延缓银在氧化或硫化情况下变黄变黑的特性。行业上把没有外镀白金的925银称为“素银”,素银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氧化。一般市面上出售的925银有很大比例的产品为了降底成本,都是素银。
泰银
泰国特产,标准也是925的银含量。外表缺乏光亮度,追求一种“古”“旧”的“古银”效果。比起925银外镀白金的银饰,由于大众基础不够广泛,相对925银来讲,价格要较底一些。
藏银
一般不含银的成分,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传统上的藏银为30%银加上70%的铜,但即便是这样传统工艺的“藏银”,市场上也已见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铜替代。
发展历程
行业的繁荣和没落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首饰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进入21世纪,中国已向世界发达国家靠近,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美的追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变。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在穿着打扮方面处处要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过改变装扮,而展现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带贵重首饰用来展示富贵和地位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需求,而被视为俗气的表现,贵重首饰更多地表达了收藏和纪念的意义。
物以稀为贵,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金饰钻饰价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彰显个性和对飞速变化的时尚的需求。就在此时,现代时尚银饰应需而生,成为了对首饰行业一个巨大的补充。现代时尚银饰在原料方面有着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在材料上拥有中性不俗的质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闲个性,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夸张,更适合日常佩带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时尚达人一族每个季节都购买数套时尚银饰,用来搭配不同的服装和表达不同的心情,银饰终于打破传统,有了存在的意义。
银饰行业的发展
随着银饰行业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端银饰品牌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而中国的银饰消费也从一开始的低端消费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银饰品过渡,消费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时尚,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银饰品的发展,所消费的银饰也越来越贴近国际流行趋势。一些模仿金饰款式,没有银饰特色,岂图以价格优势替补金饰消费的低端银饰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逐渐没有了生存空间,这对国内银饰行业提出了挑战,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内中高端银饰品牌,例如被行业媒体评选出的十大银饰品牌中,就有多个国内银饰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银饰品已不在是廉价品的象征,很多高档银饰品的价格都超过了黄白金饰品的价格。
消费观念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因此金饰,钻饰,银饰在各个地区消费的比例也不一样,首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今,首饰的细分化让国人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金饰,钻饰,银饰也各领风骚,整个首饰行业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民族银饰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银匠与银匠村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苗族银匠发展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奇美造型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
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仿制品
1、包银
2、镀银饰品
镀银首饰的胎体是一种以铜为主金属的合金材料,常加入锌和镍等金属,表面镀银以改善光泽,该种材料的优点是抗腐蚀性比铜材好而工艺性质又近似K金。
3、“夹心”银饰品
“夹心”银饰品是本检测中心于2002年7月检测到的一种新型的银饰品的仿制品,以前未见相关报道。该种仿制品表层为银,而内部为有害元素“镉”的夹心,镉元素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它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伤。
检验
1、观质量
2、标识
首饰印记应包括厂家代号、贵金属材料名称及含量。
3、首饰重量
银饰品有时是按重量和加工费来计算价格的,饰品的重量是重要指标之一,按照标准规定饰品重量的计量单位是克,银饰品的每件的允差为-0.05-0.04g。
4、银含量
首饰中的银含量是其质量的重要指标。银含量的检验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根据检测过程中首饰是否遭到破坏,又可分为无损检测法和有损检测法,在首饰质量监督部门的日常检验一般以无损检测法为主,密度法结合X荧光光谱法、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分析。
搭配法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饰品的原则,而面对现在最流行的银饰,你又有多少经验呢?
首先要与你的气质相配,在银饰品的选择上我们坚持人文主义,相信每一款银饰都有它自己相应的主人,像娇俏可人的小姑娘可以选择细细的手链;时尚前卫的女郎可以选择造型简约夸张的成套银饰或镶嵌闪目水晶的银饰;淑女气息浓郁的你,有比水仙更温馨的气质,就让细长晶莹的项链和曼妙玲珑的吊坠装点你的玉颈;而彰显贵族气质复古泰银镶红绿玛瑙系列,是高贵典雅的你的首选。
其次,要与你的外形相符,长脸形的人不适宜戴长长的耳饰,圆脸形的人不该用大朵的耳环来突出滚圆的腮,方方的脸如果配上三角形的耳饰简直就是灾难。如果你有一双黑白分明、秋水般的眼睛,那么选择镶嵌宝石的银饰会营造一种灿若星辰的迷人效果。
职业装适合搭配款式简约、造型小巧的精致银饰;休闲装适合配搭设计独特、造型夸张的个性银饰;而卡哇伊装扮佩带一件可爱风格的银饰再合适不过。
注:银饰不宜与黄金首饰混合佩戴,因其气质风格不相同,就如同西装礼服不适合与牛仔服同穿一样。
有些款式的银饰变旧发黑后,不一定要清洗干净才能继续佩戴,那种怀旧的味道也是非常棒的,就像牛仔裤上的补丁。
银饰是属于时尚的首饰,要注意经常变换佩戴的款式,不要把流行元素过于明显的银饰戴到过时。
银饰不以重量论价格,银子的原料非常便宜,她的价值完全在款式设计与工艺上面体现,因而选择银饰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的爱与不爱。
银为什么会变黑
一、因为每个人的内分泌和体质情况不一样,有些人的汗液含酸比较多,有些人比较少,也有些人的体液中硫含量比较高,这些都是导致银饰表面变黑的物质,所以每个人佩戴银饰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戴半年都会光亮如新。
二、空气和其它物质(如鸡蛋、化妆品)中的硫、硝酸和氧化物对银都有着一定的腐蚀作用。银首饰戴得时间长了,硫与银结合就会在银首饰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膜,开始表现为一些细小的斑点,之后扩散成片,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银垢,变成为黑色,影响到银首饰的表面光泽,人们通常误以为是掉色。
正因为银的这些自然特性,因此银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经常佩戴可以中和人体内的有毒物质。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消灭650种病菌,能做验毒工具,对人体很有好处。还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并有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古人说:身戴银,健康富贵会相伴,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在医学上,它比其它贵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功效要高得多。
保养方法
很多人喜欢银饰,但却对银饰的保养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认为银饰是很难保养的,事实并非如此。在了解了银饰为什么会变黑以后,我们只需在日常生活中花点心思,就可让自己所佩戴的银饰历久如新了
1、银饰不佩戴时要清洁后再收好,最好用密闭口袋装好,防止氧化变黑。佩戴者如果出汗较多,可以每天用软布擦拭表面,以保持光泽及除去污垢。表面电镀白金的银饰最好是用专用的擦银布,擦银布可在银饰品牌店购买。注:擦银布含有保养成分,不可水洗。
2、无电镀白金的银饰,日常清洗多可自己完成,例如挤点牙膏,加点水,用软布搓洗,缝隙可用细软毛牙刷刷净,再用清水冲净即可。(镶嵌有宝石的银饰不可沾水,以免水影响胶的牢固性,最好由专卖店专业人员清洗)
3、银饰的工艺品种多样,保养方法也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网上的很多保养方法也仅能做为参考,最好是询问专卖店专业人员,以免自己操作不当,致使心爱的银饰受损。
4、含精致及立体做成雕塑之银饰,避免刻意擦拭光亮。 若发现银饰有变黄的迹象,应先用珠宝小刷清洁银饰品的细缝,然后用拭银布轻拭表面, 即可让银饰恢复原本的银白与光亮。在此建议各位:若使用拭银布能够恢复约八成的银白状况,就无需使用拭银乳和洗银水了,因为这些产品都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银饰在使用过这些 产品之后,会越发容易变黄。拭银布含有银保养成份,不可水洗。
5、如果平时在佩戴之后没有对银饰进行处理和收藏,就极有可能使银 饰变黑。这时应使用珠宝小刷清洁饰品的细缝,然后将拭银乳滴一 滴在面纸上,将银饰表面黑色氧化物拭去,再用拭银布恢复饰品原本的光亮。之后就要记住做好日常的一般保养了,避免银饰再次变 黑,银饰在多次变黑之后就很难擦白了。
变黑的解决办法
如果银饰品变黑不要急着先去用洗银水洗,因为银水是化学制剂,对饰品也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的。擦银布是你的首选。还有许多小偏方,比方说把银饰品放在可乐里面泡一夜,或者用软毛刷子蘸牙膏刷洗……不过洗完了可一定记得用棉布把水擦干。
银饰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银屑,辛、平、有毒;生银,辛、寒、无毒。”因为银离子易与蛋白质中的巯基结合,因此会使细菌因呼吸酶失活而死亡,然而,单质银性质颇为稳定,很难“释放”出银离子,况且,蛋白质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经济价值,美观大方,而且能做验毒工具。使用银可以检测食物是不是有毒(这是因为银易与古代常用毒砒霜(As2O3)能够反应产生黑色的硫化砷,但这并不表示银可以吸收所谓的“毒素”),易于肉眼鉴别。公元前,古人就知道银子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它的确能防止细菌生长,但除此之外的功能无从考证,类似“玉能防腐”的说法一样,只是古人对自然科学研究太少得出的不实结论。银离子具有卓越的灭菌作用,一般的抗生素平均只能对6种病菌起到作用,但是银离子可以消灭650种病菌。然而,银离子属于重金属离子,用银盐消毒的水绝不适合饮用。
“银的热传导性在所有的金属中是最突出的,能迅速散发血管的热量,假设银的热传导性为100,金是53.2,铁是11.6,铂是8.2,这种鲜明的热传导性能迅速降低血脉的热量,预防各种疾病有卓越的疗效。银有吸收毒性的功能,这是它变色的原因之一,因此它有卓越的消毒性能,这种变色只是表面反应,用牙膏或者药品消除。由此可见,银对健康的重要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健康网站为了宣传银饰常用的噱头。实际上,呼吸作用而产生的热量绝大多数靠汗液排出体外,不会从银饰上传出,因为空气的导热性能并不好,汗液携带的热量和银饰携带的热量终将排进空气中。至于银的“灭菌”功效,在上面有叙述。
辨认古银饰最简单技巧
自古以来,银饰的地位就一直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不仅是装饰的好饰品,更是财富的象征。尽管银饰发展已经日新月益,然而,古银饰并未让世人忘却,相反,一些古银爱好者收藏古银饰更成了他们的心头好。古银是好,要想物色到货真价实的古银饰其实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稍用心,也能加以区分。
现存较多的主要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老银器,特别是明清的银器,质地精美、工艺不凡、造型典雅,首饰还常配以玉石、镶嵌珠宝等,与银饰相得益彰。
古银饰有一些辨认技巧。从成色讲,只要拿布一拭,如果光泽不明显,发木,甚至还看得到沙眼什么的,铁定不是什么好货色。只有被布稍一摩擦就显现出惊人又柔和亮眼的色泽来,才是含银量高的银饰品。
用手轻轻掰一下,试一下软硬也可以分辨它的成色。一般软的成色好,不过,如果往里面掺白铜,也会很软,所以要结合外观一起分辨。
做工是决定古银饰是否值得收藏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图案粗糙,接缝松垮,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分辨古银还是新银呢?新银一磕声音发脆,而古银的声音皮实,沉闷不响,一磕一掂,就掂量出来了。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3次
最近更新:2017-12-14
历史浏览:3141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