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定义
美是何?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经典著作
四篇对美学范式具有开启作用的文章
柏拉图开启美的哲学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兹伯里开启审美心理学的《论特征》
维特根斯坦对美学语分析具有影响的《美学讲演录》
七本对美学体系具有影响的专著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结构美学上有两大特点:一,从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的。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二,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在结构上有三大特点:一,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用理念确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区别于理念的其它表现形式,从而解释一切美的现象。二,理念显现在感性上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与宇宙进化历史相一致的,无机物是感性的最低级,艺术是感性的最高级,美有统一的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艺术门类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诗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美学只研究这五门艺术就可以获得关于美的普遍法则。三,五门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三大审美类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对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五大艺术、三大类型,就掌握了宇宙间的美。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坚持美学各部分统一性的美学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书建立一个美学体系,而是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因此,最后,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艺术为一体的美学体系。此书又代表了西方美学原理的一个转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讲美的本质,而是讲审美对象。
朗费德《审美态度》
朗费德《审美态度》是美的本质消失后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组成了自己的体系:第一,把欧洲的心理美学理论综合起来予以体系化,具体来说,就是把闵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离理论,浮龙·李,谷鲁斯的内模仿理论,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这三大学说综合起来,构成心理学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实证性和经验性来规范欧洲的心理美学。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泛化的美感论,这样会使欧洲理论失去其优美的结构和逻辑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国理论质询欧洲理论的不实之处和空泛之处的同时,把审美心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艺术方面,用艺术史的实例去证明欧洲审美心理学原理的正确,二是形式美方面,对欧洲审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时,一方面用形式美来完善了欧洲审美心理体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艺术之中,把美学的艺术方面结合了起来,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把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进来。因此,朗菲德的理论,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审美主体,这是基础;二,艺术作品,是审美主体的确证和艺术外化,三,形式美法则,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朗费德的《审美态度》还与朱光潜《谈美》形成一种对照,显示了中西美学在写审美心理学美学原理时的同与异。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重建艺术哲学型美学原理的典型。此书以卡西尔的象征符号学为主导,承接着罗杰·福莱(Roger Fry)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到朗菲德的审美主体美学,桑塔耶纳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美学中的思想,把八门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成了一个艺术哲学体现。朗格把艺术基本分为四类:时间(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空间(音乐)、力(舞蹈)、生活(文学、戏剧、电影)。在朗格对艺术门类的论述中,第一,以幻象作为总的基础,再在各门艺术中显出幻象上的二级乃至三级差异。从这里可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的独立性,构成她的艺术哲学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对每门艺术的不同幻象的论述中,始终把基本幻象、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中内蕴的情感形式连在一起。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把审美心理与艺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美学原理的典型。它在结构上有四大特点:一,从何为审美对象开始,区分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在说明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把审美对象集中于艺术。二,讲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基本结构。三,讲解审美主体对人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知觉时的基本结构。从而不离开审美对象来讲审美主体,也不离开审美主体来讲审美对象。较好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四,从哲学上探讨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人为什么需要审美。
迪基《美学导论》
迪基《美学导论》是美的本质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后,把美的哲学(概念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结合起来的典型,同时也是把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论述的典型。此书是一个层套结构,而且是一个可逆性的灵活结构,这一结构还是两个层套,只是这两个层套没有主次之分,从古代看过来,凝结为艺术理论,再从艺术理论平向推开,为艺术理论、审美态度、美的理论。六个方面构成整个美学理论的结构,这一结构,有历史,有今天,有在时间上的演化,有在理论上的逻辑,形成了一种美学原理的类型。
概览
美学的范围与宇宙同在,与人类同在,作为一本美学原理,应该讲哪些内容呢?这不但涉及到美学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到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在中国,一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二是艺术学下面的四个一级学科里:艺术理论、美术与设计学、戏剧与影视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三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四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这里最为重要是因艺术学与美学的分离而产生出来的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与美学的关系。可以说,美的艺术类型与艺术概论所讲的内容甚多重合。因此,还要对学科分工的内容加以考虑。在综合这两个方面方面之后,一本美学原理,一是要列出所应讲的问题,二是在这些问题讲清之后,要让人对整个美学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领悟。基于此,一本美学原理,最需要讲的问题如下:1,审美现象学,讲清楚当人面对美,做审美欣赏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审美是怎样开始的,怎样进行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2审美类型学,讲清楚美分为几个大的基本类与型,如美、悲、喜等大类,类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优、壮美、典雅,这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3,审美文化学,讲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4,形式美法则,讲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美的基本法则,如形、色、对称、均衡等。5,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美的。6,美学的学科历史,讲清楚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其规律是什么。在这六大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审美文化学、形式美法则,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美学原理,知道了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学。
美学的历史阶段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在当代,美学在人文学科当中地位日益凸显,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征被认为在应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危机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美学在中国近现代历次启蒙运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世界美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大阶段:一是从4万年前仪式和艺术出现到公元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之前出现的原始时代,这一时期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原始艺术中体现出来;二是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始的五大文明(埃及、两河、印度河、中国夏商周、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轴心时代之前的神庙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人类关于美的观念用一种国家型的宗教艺术来表现;三是从2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到17世纪现代性开始的时期,这时各大文化,包括希腊、希伯来、波斯在内的地中海、中国、印度,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等,实现了哲学突破,用一种理性的思想来看待人和世界,开始了用理论形式来讲述美学,其中,西方文化从柏拉图追求美的本质始,建立了一种谈论美的学科形式。而中国和印度,用的一种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来谈论审美现象。四是从现代性以来至今的400多年历史,这时,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美学以自身的逻辑不断地演化,另方面,非西方文化在西方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按照西方的学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学,构成了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之间的互动。在这四大阶段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潜美学,从学科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计,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美学演进,构成了世界美学的历史大线和整体风貌。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近现代中国美学也受到它的影响。
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 “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美学在中国的引进
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
美学在中国的创新
21世纪初年,美学在中国进入了本土化的创新时期,有三个突出亮点:1、曾繁仁生态美学流派的创立。曾繁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中西交流对话的产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态美学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国性理由,生态美学是要把一种新型的美感注入人们的心灵中去,让人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其特点为:第一,它不但与世界主流思想相应和,也与中国发展带来的生态形势相关联;第二,中国美学的主潮一直把美学提升到一个世界观的哲学高度,生态美学代表的是一种美学整体观点的转变;第三,这一流派为中国美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基础。2、张法美学原理理论的创立。张法《美学导论》(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里连出三版,标志着张法先生十年磨一剑,致力于美学原理理论的创新。其特点为,第一,它使美学原理成为真正的“美学原理”:具有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特别是指导性,成为指导部门美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创新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美学难题——如美的起源与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与美的指认、部门美学与美学原理、美感客观化、符号化,美的审美类型,美的文化性质等;第三,其基本理论为部门美学奠定了学理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美学原理的创立。3、陈昌茂旅游美领域的新发现。陈昌茂先生在长期的旅游研究、旅游教学和旅游工作实践中,提出并论证了“旅游美”的范畴,从而从学理上继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领域。其特点为,第一,它指出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第二,旅游美体现为:五种美感经验: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五类审美对象:拟态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五种审美境界:象境、实境、艺境、场境、幻境;第三,该体系开创了中国旅游美学研究的新范式。
研究对象
第一种意见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3次
最近更新:2017-11-24
历史浏览:3382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