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百科

虻类本词条为多义词,与多类属交叉,分属或被包含于:农夫百科农夫文稿农夫物库

添加义项

本词条是多义词收起

另请选择:

———本词条由农夫云物库编制中心规范发布

虻类

汉字解释

虻 (meng)9画

部首:虫6画

写法:méng,笔顺:251214415 五笔编码:jyn jynn

相关:查找同拼音(meng)的汉字 查找同部首(虫)的汉字

虻蝱méng形声。字从虫,从亡,亡亦声。“亡”为“芒”省,指“锋芒”、“细针”。“虫”与“亡”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口部长有细针的虫子”。本义:长有口针可以吸血的飞虫

【名】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蝱,啮牛飞虫也。从双虫,亡声。

博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史记》

又如:虻蚊(蚊虻);虻翅(指刚萌生的极为细小的树叶。如虻之翅,故称)

箭的一种〖arrow〗。如:虻矢(短箭名);虻飞(箭名)

分类学:生物、昆虫、害虫、吸血昆虫

简介

开放分类:昆虫、双翅目、动物、盗虻科中华单羽食虫虻Cophinopoda chinensis Fabricius

分类地位昆虫纲Insecat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盗虻科Aslidae

昆虫,形状像蝇而略大,体黑绿色,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液。

虻类.jpg

全世界的虻1942年时已知2500种(Essig),现知约3500到4000种,分隶于200多个属。中国1976年时已有记录近200种。2001年记录有近300种。

在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界中,虻类最喜欢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流水、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入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最能吸血的昆虫可能就是分布各地的虻了,记得有一个国家为了伤害邻国,破坏邻国的经济建设,曾把大批患有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马匹集中赶到两国的界河上。大家知道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流行于世界很多地区的严重暴发性流行性的马传染病,可造成马匹大量死亡。这种病的传播主要是由昆虫中双翅目的虻类通过吮吸马血将病马的血带到健康马皮肤伤口上机械造成的。

形态特征

虻类体型粗壮,飞翔力极强,外表极象一头特大号的苍蝇。体长6-30毫米。俗名叫瞎虻,因为它们飞翔时带着嗡嗡声又快又急,好象乱飞一样,但决不是瞎飞乱撞。虻类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发达,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津津渗出,就是坚韧的牛皮也无从幸免。血液流出后,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而狼狈奔逃。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虻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虻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省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中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牛虻

东北林区俗称“瞎碰”或“瞎虻”,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绿红及其它金属闪光;单眼有时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下颚阔叶状;下颚须2节,片状有毛;上颚强大;下唇或喙直而短或有细长者。胸大有毛。翅大透明,或着色彩。亚缘室二个,后室五个,基室大形,臀室一般封闭,前缘脉围绕全翅缘,腋瓣大形。足强壮,胫节有时扁阔,中胫有二距,后胫有时缺距,有爪垫及爪间突。腹部宽有毛,扁形、7节,交尾器隐蔽。卵长针状,产叠成块并盖以胶质,易被黑卵蜂类所寄生,往往被误认为三化螟卵块。

牛虻.jpg

食虫虻

中华单羽食虫虻又称中华盗虻,是中国常见的食虫虻,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成虫捕食性,可捕食许多类昆虫,如半翅目的蝽、鞘翅目的隐翅虫等。这类昆虫身体强壮、飞行快速,常常停息在草茎上,看到飞行的猎物时飞冲过去,用灵活、强大有力而多小剌的足夹住猎物,即使是强大的甲虫,也常常无法逃生。

食虫虻除了身体强壮、飞行快外,还得有良好的信息接收系统,即视力要好。它具有大而亮的大眼睛。视力如此重要,强大的保护是必须的。为了防止猎物挣扎而损伤眼睛,食虫虻复眼的周围特别在前方长有众多粗大的刚毛,就是为了保护眼睛不被伤害。捕捉到猎物后,它们用消化液注入到猎物中,把猎物消化成液体后再吸入。

食虫虻的这些特性,使它们成为昆虫世界中的魔鬼。人们在一些恐怖片、电子游戏中也常用它作为模型来塑造角色。图中所示的是一只雄性中华单羽食虫虻捕食斑须蝽。有些雄性食虫虻甚至会把猎物作为“彩礼”送给雌性,期望得到雌性的青睐。食虫虻的幼虫通常是取食植物的。

生活习性

幼虫稀有陆生的,一般为水生或半水生,纺锤形。除一小头外,11节。每节有一隆起环,以便移动,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动物。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充满血液于腹部。温血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受其害。东北林区,有时能飞快地,袭击颈部露出部分,啄取大块皮肉而逸去。据报道,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毫克,最大型的虻,如虻属、瘤虻属的某些种类则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毫克。曾记载一头家畜在一个夏天可失去100毫升的血。不仅如此,某些虻还能传播牛羊等家畜的炭疽病。中国西北的骆驼及南方的牛马的伊氏锥虫病,就是由虻传播了原虫所致。虻还可传播边虫病、土拉伦斯热等。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分布

牛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内蒙古地区居多,遍及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等省区。西北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初步报道该地区的虻类有32种(邓国藩,1959)。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共计有虻18种。

经济价值

虻虫为黄色或灰色,体表光滑,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带黑色班点,虻虫分布广乏,遍及全国各地,以内蒙古地区居多,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传播人畜多种疾病,长期以来,人们只将其视为畜害,而忽略了其显著的药用价值。虻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蜚虻,在《本草衍义》中记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图经本草》中记载与之相似,牛虻作为一种中药材,有逐瘀,破积通经的功效,主治瘕、 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等症。另外,虻虫(雌)干制后,也是跌行损伤的特效药,在与陈皮等中药联用,治疗主绞痛也有显著疗效。

牛虻1.jpg

一、种虻来源:一般初养者以捕捉野生虻为主, 虻的活动季节依地区及种类的不同而异。中国南方地区一般为4~10月份,北方地区为5~8月份。但以6~8月份最多,成虻(雌)吸血,喜在强烈阳光下,以中午为最活跃,雄虻不吸血,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生活在草丛及树林中,捕捉时,用事先做好的扣网到草场上的牛马群中进行捕捉(雌),雄虻可到牛马群附近的草丛及树林中捕捉,之后收集,虻的雌雄可通过复眼来签别:雄虻的复眼为接眼式,即两眼在中缘相接触,雌虻为高眼式,两眼间有明显的距离。

二、养殖所需设备:1.扣网:捕捉种虻使用,可用粗细适宜的铁丝绕成一直径大约为20 厘米的圈,将一纱窗(网)一端缝合作成桶状固定于铁圈上, 用竹杆或小木棍做网柄即可。2.虻虫笼:为立方形(50×50×50立方厘米) 大小也可根据需要自定,用铁丝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纱网,其一侧设操作口。3.养殖器皿:准备三个小盒,可用塑料盒,铁盒及碗等均可, 最好不用铁制品,分别用米盛装饵料,集卵信息物,水, 要求在饮水盒中放一块海绵,把三个小盒置于虻虫笼中。4.饵料、集卵信息物:①种虻的饵料为全脂奶粉、白糖、秸水、鱼粉、鱼肠、屠宰下脚料、厨房废弃物等,幼虫的饵料为蚯蚓、甲壳、 软体动物及昆虫的幼虫。②集卵信息物;为发酵好的牛、猪、鸡粪及米糠。5.种虻室:面积16~48平方米均可,应设玻璃窗纱窗,双层门, 将种虻笼放在其中,冬季设煤炉或其它设施保温,最好设1~2个红外线灯补热。6.商品虻育成室:专积根据规模可大可小,一般为16平方米左右,设6 ~8个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为10~15平方米,内放发酵好的鸡猪粪便,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厘米处留出提供化蛹场所。

三、饲养管理:①种虻的饲养管理;将虻虫置于事先准备好的虻虫笼中, 给以一定光照,种虻的生活温度为15℃~30℃,但以27℃~28℃,湿度65%~70% 产卵最多。②虻虫的生活史及各阶段管理:虻为全变态昆虫,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雌虻交尾后将卵产在集卵信息物上, 卵呈白色,大小为1-1.2×0.2~0.4毫米,聚成堆,每次产卵800~1200粒。将卵移至育蛆室内孵化,育蛆室内温度要求在25℃左右,卵经1~2 天转变为褐色或黑色,再经6~8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白色或黄色,圆柱形, 两端呈锥状,体长2~4毫米,幼虫孵出后即钻入育蛆料中寻食, 这时可人为的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软体动物等,也可向育蛆池中洒入一些白糖、 奶粉、动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长,幼虫的生活温度宜在25℃~30 ℃之间。蛹:幼虫需经6~8次蜕化,生活期为5~20天左右。蜕化后的幼虫即爬出育蛆料,到干燥地方化蛹,这时可在育蛆池的边缘洒一薄层干燥米糠、 锯末等物,蛹期为7~20天,此期温度应在20℃以上,以促进其发育。四、商品虻的采收:当蛹羽化为幼虫之后即可捕捉,方法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 之后晒干,即可出售。

危害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力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它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有人试验,利用一种叫DETA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果然在两小时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天生是虻的敌人,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见到虻卵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是一顿美餐。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索性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只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在那里聚餐。据观察一种叫铁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它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类,前途还是极为乐观的。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8-01-18

历史浏览:4083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标签: 自然 , 生物物种,昆虫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无比快乐!

感谢阅读与分享本词条,每一词条都是您赢得财富和建造知识大厦的一块砖,一块块砖的堆砌必将成就卓凡不俗的您。欢迎收藏并拥有本文,请注册农夫大学网成为VIP会员,免费分享与下载,另有更多惊喜等着您。

做农夫大学网版主,参与相关活动,尊享农夫国积分计划福利,分享更多快乐与幸福,还有众多幸运实惠不恰从天而降被砸中机会,快来参加哦!

各类实用文档、海量文稿、上万册电子书,在线阅读与下载

成为农夫大学网VIP会员免费阅读与下载

云物库 - 虻类

所需农夫币:1.00元RMB/NFB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无比快乐!

各类实用文档、海量文稿、上万册电子书,在线阅读与下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2018 农夫国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