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百科

工笔本词条为多义词,与多类属交叉,分属或被包含于:农夫百科农夫文稿农夫物库

添加义项

本词条是多义词收起

———本词条由农夫云物库编制中心规范发布

工笔

释义

工笔画,古代绘画,崇尚写实,求形似,是以工整者多;至唐王维创水墨画法,尚意轻形,题材由人生转变为描写自然,大致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因而画法有工笔与写意之分。

人物画由来最久,晋代以下,顾陆展张均为巨匠,唐阎立本曾写历代帝王像,画法工致,敷色浓重,除人物衣饰外,更表现其性格气质,乃奠定唐代人物画之完美成熟境地。迄后吴道子、韩干、周昉均有极高造诣;至宋李公麟用白描画法,笔法棉密细致;仍为工笔画;明仇英摹古而不泥古,别具飘逸华丽之风格。其画法先行定位,勾勒轮廓,分别填色,粉黛互用,青绿朱砂等重色,须敷至五六层,始能均匀,而后以汁绿西红等染出阴阳向背,再钩出轮廓线条。甚至敷金涂银,以达成华丽庄严之致。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工笔山水画首推唐大小李将军,而后历代均有高手,画风金碧辉映,仍为轮廓填色之法;唯同于人物画者,为极尽富丽之致。然易流于刻画耳。

工笔花鸟画,五代黄荃,钩花填色,画法略同于山水人物,均富丽工巧;同代徐熙,独创没骨画法,不用勾廓,直接以色彩染出物象之形态与神韵,表达精致,清新脱俗,时人称谓骨气风神冠绝古今。由于画法较简,后代之写意画法,实受其影响甚巨。其后历代工笔花鸟画,大致不出此限,至清恽南田用徐法而更创新意,工笔花鸟画大盛矣。

工笔2.jpg

历史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又如五代画家黄筌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 :“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 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1]  ” 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开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的《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陈之佛所作秋艳图。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清 慵讷居士 《咫闻录·秘戏图》:“ 关中 马振 ,近时画家之著名也,善工笔。一时风气,凡馈大宪礼,必有秘戏图册,而 马振 之所画者,即景生情,能穷闺闸之婿态。” 黄宾鸿 《古画徵·明画尚简之笔》:“言 明 画之工笔者,必称 仇实父 。” 秦牧 《艺海拾贝·粗犷与细腻》:“偶然翻阅 齐白石 的画册,从里面一些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工笔.jpg

特点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材料

笔工笔画

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染色笔

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

熟宣或熟绢

墨块和墨汁

染法

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接染:方法是分碟调出二至三种图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为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几枝笔将各色铺于纸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笔将各色接起刷匀。或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先竖后横,迅速准确,使之不露笔痕,色晕匀和。工艺绘画图案亦用此法。

衬染:在宣纸或绢的反面上色(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衬染的颜色大都和正面的相近),经过反面上色,使其正面色彩更为厚重,均匀,造成丰富的层次感。

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渍染:一种见笔触的湿染法,色笔较干,略带皴擦,然后用水笔趁湿点染,破开原有的色彩,常见于破碎叶片边缘的处理。

填:留出墨线,以不透明色充填,使墨线更为突出。装饰感极强,比较适合画衣服上的装饰。

刷:以大笔或排笔涂大面积颜色,常用于画天地背景和水。

“没骨”和“勾填色”的画法特征

“没骨”花鸟画是不用墨勾线,直接用墨或颜色描绘物体形象,所以称它为没有骨干的工笔画。

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他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鸟羽等,在染色之后仍要用色线勾画,并要做到线色融合一体,或是直接用色染出线的感觉来。没骨具有细致、丰富、和谐、艳丽明快而俊秀的效果。

勾填色,是没有勾物体轮廓线,而是在轮廓线内填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称“双勾廓填”,勾填色是我国民族绘画最早、最基本的设色方法,也是工笔花鸟画从古至今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形成一种体式。在勾填色这一表现形式中,由于使用颜色色质的不同以及着染方法繁简的区别,又分为重彩法和淡彩法两种。

“重彩”又叫重着色,多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色着染。染色步骤较为复杂,经多次叠染,色彩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装饰效果。

“淡彩”主要使用较透明的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淡彩着染的基本方法与重彩相同,但比重彩着染要简便一些。因此,淡彩具有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朦胧的效果。

工笔1.jpg

技法

白描

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画法,依靠线本身的刚柔,粗细、巧拙,方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审美效果。白描就整个中国画来讲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作为工笔白描,一般线形变化不大,细而均匀,为敷色留有余地。

皴擦

绘画里常遇到土、石、树桩等物类,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亦是线的补充,较讲究用笔。一般要求自然而顺势,不故作姿态。擦,更加隐笔。一般只是丰富皴的技法,有时亦起修改皴的败笔的作用。

染法

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等,平涂多在做色底及画面局部平涂颜色时用,不宜见笔痕,分染是分出物体结构的染法,有高染与低染两种,染在物中间凸起部位并造成一点立体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过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种颜色,这样能产生厚重而沉着的色彩变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烘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强主物的塑造,实际上有染扩大的意味,月云雪边多用。

绘画中点的用途极广,视所打处可为花草野卉、可为苔点、也可不计何物仅为画面的装饰用。点是小点,是扩大了的点,斯法在画作中常用。用点时一般求用笔的一致统一。

撞水撞粉

些画法灵活多变,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笔画出对象的形结构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发生变化,活泼生动。

褪色法

以层层积色方式,一层层上色时退出一部分,设色越多层次越多,画花鸟及草类杂物中常用。

分染

除单独使用,还常用于为罩染打底色,为平涂开醒。方法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笔从最深部位开始染起,接着用水笔轻刷使颜色逐步向外晕开,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迹。

罩染

罩染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笔上含色要饱,用笔直要轻,不可来回涂抹,以免把底色搅起。

统染

笔上含色要饱,用笔要轻,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碰染

有两种不同颜色,从叶子或是花瓣的两端同时染色,然后在叶或花瓣中间碰到一起,使其自然衔接,形成统一整体的方法

接染

用一种颜色趁湿接着染另一种颜色,使颜色相互渗接在一起的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在同一体面中包括几种不同颜色的情况,其特点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种流动感。

平涂

涂时颜色要薄、水分要适度,要一笔接一笔顺涂,不要来回涂抹。平涂的方法,除单独使用外,还用于打底色,衬托、罩染等方面。

烘染

为了突出某些主题或表现一些特定的环境,气氛而在物象周围进行大面积的渲染的方法

皴染、擦染

就是见笔的一种染法。多用来染石头、树干。

反衬

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水注色法

多用于石头和树干。先用墨染出石头或树干的轮廓(墨色要有浓淡变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迹未干时,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颜色冲开,产生丰富的变化。

点蕊

点花蕊在画花中是很重要的。点蕊时用尖笔蘸上饱满的颜色,在尖上一滴滴点下去,点成一个圆珠,干后,要圆、凸、大小均匀,中间陷下一个小坑为最好。

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用线方法

在工笔画中,线是画面的灵魂。我们在评论某个画家的工笔作品时,经常会说:“这个画家的笔力不错”。那么,究竟什么是“笔力”呢?所谓的“力透纸背”又该如何理解? 

绘画书法归根到底是一种“视觉艺术”,所谓“力度”其实就是画面上的线条带给人们的一种视觉联想。譬如,铁线描比游丝描感觉凝重,斧劈皱就比披麻效感觉有力,苍涩的线条就比光洁的线条感觉粗糙。各种笔力的运用来源于学习者持之以恒的训练,对纸张、颜料性能的掌握,对手中画笔的控制能力。当代画坛盛行肌理制作,这是将视觉效果的技巧步骤化、技术化而已,这种带有制作意味的技巧难度显然要低于传统的笔墨挂巧。.所以,作为一个工笔画家锻炼好自己的线条能力是必须要过的一关高古游丝描:用尖笔圆匀细弱描出,要有轻柔秀劲古逸之气合。易于表现娴静幽闲,典雅雍穆之情趣,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行云流水描:用笔如轻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柔和、流畅不滞。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法描出,粗细均匀,富有纪律性,无丝毫柔张之迹,宜于表现佛陀庄严肃穆之情,所以历代宗教绘画常取此法以用,以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等。

琴弦描: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心手相应而不乱,如唐代周肪的《听琴图》等。

折芦描:此由园笔转为方笔之法,仍须方中见园,可以隶法为之。

钉头鼠尾描:落笔如钉之头,似有小钩,收笔则如鼠尾,一气拖长,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于细劲中仍见骨力。清末之三任常用此法。

橄榄描:用笔最忌两头有力而中间虚弱,应起驰极轻,中间极沉着如唐人佛家正用此笔。

蚂蝗描:柔而不弱、无雍肿断续之迹,如梁楷《八高僧故事卷》。

曹衣出水描:衣纹多用直笔紧束,所谓曹衣(即曹不兴)出水笔法,最要沉着,如唐代的阎立本《步辇图》。

战笔水纹描:战战兢兢即颤也,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

阑叶描:此法用笔省轻重变化,但忌浮滑轻薄之习,唐代吴道子常用此法,多表现天女武神长裙深浅地,衣带飘舞之风姿。

混描:在浓墨的衣纹线之侧,以淡墨或色彩 以衣纹复线,反之亦可在淡墨线上 以浓墨复线,以增加丰富的效果,此法古人常用。

减笔描:马袁、梁楷多用此法,以少许胜人之多许,少难于多,用笔简括,一气哈成也。

撅头描:用秃笔,坚挺拔中含有婀娜之意最异粗恶,此法宋人常用之,如梁楷《六祖图》。

蚯蚓描:春蛇秋蚓,以喻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亦不足取,当如篆书圆笔为住如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竹叶描:视芦叶为短,半叶为长,乃介于两者之间的描法,仍用金错刀书法,以中锋写之,如 李唐的《采薇图》。

枯柴描:如山水画中有乱柴皱,用笔以,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黄慎常用此法。

枣核描:近似橄榄描法。

革新

传统工笔画追求用笔生动、渲染层次丰富、形象细腻逼真。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科目,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加以创新,这样工笔画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上个世纪初,欧洲绘画传入我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到工笔画方面,主要是造型观念的改变,借鉴了西画的写生方法人物画创作尤为突出。再有当代工笔画也融汇了水彩画的一些表现技巧,因为水彩画与工笔画从材料和工具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次,在表现内容方面,当代工笔画也突破了山水、花鸟和人物界限分明的做法,将三者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使传统的工笔画在表现内容上有了广阔的空间。工笔画最鲜明的特点是笔法细腻,表现生动逼真的物象,西方古典油画也具备这一特征,因此当代工笔画也表现出了这一特征,特别是通过细腻的渲染,表现出立体感油画的效果。在当代工笔画创新探索方面,实力派画家郭金栋、伍嘉陵做了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

用纸

工笔画用熟宣纸或是熟绢,是生宣纸或生绢经过一定比例的胶矾水刷制而成。其性能是不渗水。

熟宣纸当前有不少品种,如清水书画宣、冰雪宣、书画笺、蝉翼笺、云母笺等。以上熟宣纸中有薄有厚,胶矾水有浓有淡。一般来说薄者适合画淡彩,厚者适合画重彩。以蝉翼笺最薄,冰雪宣最厚,另有洒金笺以及各种染色纸都可以用来画工笔。绢为纯丝织制品,分圆丝、扁丝两种。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中常用。常用的是扁丝绢,是在绢织成之后加以捶砸,使绢丝呈扁形,以减少绢丝之间的空隙,使绢刷上胶矾水之后不易漏矾。这种绢有白色和仿旧色等几种。

因为熟纸或熟绢不易改动,所以画工笔画一般先在图画纸上画好素描稿,然后拷贝到熟宣纸或绢上画正稿。步骤是:

在画工笔画的过程中的“漏矾”

由于熟纸或熟绢是用胶矾水多次刷制而成,所以在绘画过程中随着多次的渲染或是用水过多,胶矾会走失而造成漏矾。漏矾之后会渗水,颜色上不均匀,一块深一块浅影响画面效果。古人所讲“三矾九染”是很有道理的,要学会自己配制胶矾水,每上几遍颜色就上一遍胶矾水,既可以固定颜色,又可以防止漏矾。

名家举例

仇英

仇英,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 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张大千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7-11-27

历史浏览:2857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标签:艺术家 , 艺术书籍 , 美术作品 , 出版物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无比快乐!

感谢阅读与分享本词条,每一词条都是您赢得财富和建造知识大厦的一块砖,一块块砖的堆砌必将成就卓凡不俗的您。欢迎收藏并拥有本文,请注册农夫大学网成为VIP会员,免费分享与下载,另有更多惊喜等着您。

做农夫大学网版主,参与相关活动,尊享农夫国积分计划福利,分享更多快乐与幸福,还有众多幸运实惠不恰从天而降被砸中机会,快来参加哦!

各类实用文档、海量文稿、上万册电子书,在线阅读与下载

成为农夫大学网VIP会员免费阅读与下载

云物库 - 工笔

所需农夫币:1.00元RMB/NFB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无比快乐!

各类实用文档、海量文稿、上万册电子书,在线阅读与下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2018 农夫国 All Rights Reserved.